經過項目論證、前期籌備、思想動員,望月組的鳳雞養殖終於開始了。
第一批購買回來的雞苗,總共八千隻,原本村民們大部分都報了名,但是到了實際領雞苗的時候,卻隻有一半報名的人來領取。
大部分村民都是一次領個一百隻鳳雞雞苗,打算先試著養一養,看看效果。而對養鳳雞最積極,膽量最大的是周嫂,她一次就領了三百隻雞苗。
“周嫂,你一個人養得過來嗎?別因為是看著錚雞苗都是免費的,領回去都給養死了啊!”有人調侃周嫂道。
“去去去,我就算是自己沒飯吃,我也不會餓著它們,你們就等著看好了。”周嫂爽朗地笑道。
見楊金海隻領了五十隻雞苗,又有人調侃道:“老楊啊,你就領那麼少啊,到時候養大了,吃上幾天就沒了。”這話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我沒養過那麼多雞,先試試看。”楊金海憨厚地笑道,周嫂在一旁說:“沒事,到時候你要是養不過來,都交給我,養雞我有經驗啊。”
“我看啊,你們二一添作五得了,這成了一家人,就一起養唄。”有人調侃道,周嫂趕緊說:“去去去,狗嘴吐不出象牙來!”
雖然盡力了,但這八千隻雞苗最後還是剩下了一千多隻,扶貧隊隻好留下來自己養,好在扶貧隊有二十多個隊員,這平均下來一個人也隻要養五十隻左右。
最後,總共有三十六戶村民領了雞苗,也就是說,村裏還有近六成的村民沒有領雞苗。
扶貧隊發放完雞苗後,便聚在一起開了個會。
“這次雞苗的發放,還算順利,不過,仍有一些村民對養殖鳳雞這件事存在著顧慮,所以,這一次決定要養鳳雞的人並不是很多。”鄧長河說。
“我有點想不通,這雞苗是免費發放的,而且養成後我們扶貧隊承諾將定價收購,村民們還有什麼顧慮呢?”鐘大成說道。
“老鐘,事情沒那麼簡單,雖然雞苗是免費領的,看上去是個無本的買賣,可是到了養的環節才是真正考驗人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雞苗是要先培養的吧,這是需要花本錢了吧,等鳳雞被養到可以放養了,那山林地也得搭建吧,雖然花不了多少錢,但也要花時間啊,時間就是成本,有這時間,鄉親們也可以去做別的事啊,所以,村民們有顧慮也很正常。”王誌毅說。
“對,其實主要問題還出在思想認識上,雖然大家都養過鳳雞,但都是散養,並沒有人大規模地養過,一次養那麼多鳳雞,三五百隻,到底最後能不能養活,能養活多少,其實大家心裏都沒譜,所以就算我們和他們簽了包購協議,但萬一到時候養不活怎麼辦?因此大部分鄉親對此存在著一定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我覺其實大家還是很想養的,隻是他們想先看看別人養鳳雞後的效果如何,再做決定吧。”王月婷分析道,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幸好,養一批鳳雞,從培養雞苗到放養,再到可以出欄,也隻是幾個月的時間而已,我們自己也要爭取把這一千多隻鳳雞養好,多積累經驗教訓,給鄉親們樹立起一個樣板來,我相信,隻要我們這一批鳳雞的養殖取得成功,下一批鳳雞,鄉親們一定會踴躍參與。”鄧長河說。
“隊長說得對,我們現在啊,就是要好好地把我們這一千多隻鳳雞養好,另外,我們也要開始聯絡將來可能購買鳳雞的買主了,隻有提前做好各方麵的準備,才能把這件事辦好,辦得漂亮!”王誌毅在一旁補充道。
此時,距離扶貧隊入駐望月組已經快兩個月了,看著鳳雞養殖的項目終於得到啟動,老戰士們也都倍感鼓舞,因為這是他們為東升村的村民們帶來的第一個增收產業項目,隻要開好了這個頭,相信一定會為東升村帶來更多的奇跡。
扶貧隊在村裏的扶貧工作是同時展開的,除了鳳雞養殖,還有很多事情要辦,不過,既然增收是作為扶貧工作的重點,那麼鳳雞養殖業就此成為了扶貧隊工作的核心,經過全隊討論,大家特別成立了一個鳳雞養殖工作組,由鄧長河親自擔任組長,鐘大成和馬霞擔任副組長,另外還有十名組員,專門負責鳳雞養殖項目的推進。
在雞苗進山之前,扶貧隊便已經組織村民,做好了一些雞苗初期培育的雞籠,並分發到各個領取了雞苗的養殖戶手中,別看平日裏每家每戶都有養雞,但那和大規模養雞是有所不同的,每天需要給雞準備的飼料需要多少,如何保證在合適的時間讓雞進食並且盡快培育出欄,都是有講究的。
龍教授和張雲帆在離開前,利用時間和扶貧隊一起研究並寫出了一本薄薄的《鳳雞養殖手冊》,用盡可能通俗易懂的語言,讓養殖戶們能盡快掌握鳳雞養殖技術。
而村裏大部分老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有些甚至還是文盲,這些時候,扶貧隊的工作人員便會親自上門,一邊講解一邊為養殖戶們做示範,讓他們盡快地學會養殖技術。
“簡而言之呢,就是要在無工業廢物和無農藥汙染地區的林果山或其他山坡上建雞舍,出殼雛雞在舍內育雛,脫溫雞放到山坡地散養,這些地方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地麵幹爽,病原微生物難以生存,易防疫病感染。”龍教授說道。
“白天,把雞放到林果等山坡地散養,得到自由活動,曬太陽,采食天然餌料,既節約飼料,又能促進生長,羽毛豐滿、色澤光亮、肌肉結實,脂肪沉積均勻、肉味鮮美。”張雲帆補充道。
眾人聽了,都點點頭以示明白了。
“而在鳳雞養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鳳雞的存活率,其實這也是鳳雞養殖中非常讓人頭疼的一個難題。”龍教授說:“所以,你們必須要成立一個專門解決這個難題的小組,努力掌握防疫治病技術,盡可能地保證鳳雞的存活率。”
“明白。”鄧長河等人說。
於是,扶貧隊裏的三位女軍醫,承擔起了這個責任,她們及時轉變角色,臨時客串起了獸醫的角色。
通過對一些家禽養殖手冊的學習和研究,在龍教授和張雲帆的幫助下,老戰士們又為鳳雞養殖戶們編寫出一本《鳳雞養殖注意事項》手冊,盡可能地幫助養殖戶們在養雞的過程中提高鳳雞存活率。
看著雞籠裏的小鳳雞們一天天地飛速長大,聽著它們每天“咯咯咯咯”的聲音,老戰士們一點都不覺得煩躁,反而漸漸地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因為這個聲音越響亮,就意味著離鳳雞養殖的成功越近了一步,也越來越讓鄉親們看到脫貧的希望!
方原和王月婷也各自領了五十隻鳳雞苗,他們分到的用於養雞的果園也靠在了一起,方原心裏非常激動,這也就意味著,以後他每天就都能和王月婷見麵了。
給果園清理環境,上圍欄的那天,方原特意很快就完成了自己果園的工作,此時王月婷還沒清理完果園,方原便拿上工具,來到王月婷的果園裏幫忙。
“我幫你用紗網圍牆吧。”方原說。
“那辛苦你了。”王月婷笑道。
看到王月婷完全沒有客氣的意思,方原心裏更是笑開了花,因為依照王月婷的性格,她一般是不會輕易接受他人,尤其是男人的幫助的。可現在她一次拒絕都沒有便直接接受了方原的幫助,這說明在她心裏,已經把方原當做是個親密的朋友了。
想到這裏,方原忍不住心花怒放。
在老戰士們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幼小的鳳雞很快便出欄了,而此時,鄉親們也把鳳雞的“家園”給建好了,
“這走地雞啊,隻要自然放養就可以了,讓它們在草地或者樹林等空地上自由生長,食用的一般是穀、飯、各種菜葉,或者是農家吃剩的飯菜,還有大自然的一些小蟲子。”鄧長河對大家說。
於是,每家每戶,都把自己認養的鳳雞給放進了“家園”裏。
這鳳雞的“家園”,其實就是一塊塊被劃分好的山林地,因為地裏本來就是果園,種著像荔枝,柑橘一類的果樹,因此是具有遮陰的效果,鳳雞生活在裏邊,不需要特別的為它們弄一個雞窩,隻要是能遮陽擋雨的地方,都可以休息睡眠,說到底,就是把這些鳳雞都當做是野雞來養了。
既然是被當做了野雞,那鳳雞就完全不會受到束縛,而是在“家園”裏自由自在地生長著,至於鳳雞的食物,大部隊也是在“家園”裏由它們自己去尋找的。
因為這些果園就像是一片野地一樣,不除草,不施肥,所以地上不僅是雜草叢生,而且會有非常多的昆蟲,這些昆蟲,便成為了鳳雞們最熱愛的美食。
村民們隔三差五地也會給鳳雞帶來一些特殊的食物,以盡可能地讓鳳雞能做到“營養均衡”,而這些食物,都是由龍教授和張雲帆一起製定的“食譜”。
就這樣,原本應該待在籠子裏的肉雞,被放回歸到了大自然,不僅每天都有充足的運動,還能沐浴陽光,經受風雨,隻有這種生長在大自然裏的鳳雞,肉質才會像野雞一樣鮮美。
老戰士和鄉親們當然不會就這樣將鳳雞完全放養就不管了,除了讓鳳雞保證自由生長之外,他們最需要注意的,便是鳳雞的健康問題。
畢竟,在野外生長,增加了鳳雞患病的風險,所以老戰士們又拚命地惡補一些養殖病理知識,並且經常到果園裏給鳳雞們做“體檢”,終於將鳳雞患病和死亡率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