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薑嫽按照約定地點,跟陶然一起來到《春華日報》報社,這家報社是秋實的老客戶了。每年給他們做企業所得稅年度審計,去年是金勇自己做的,陶然配合著複印一下資料。金勇覺得這家簡單,今年全部交給陶然和薑嫽,自己就不參與了。薑嫽觀察了一下,不愧是報社,文化氣息濃鬱,古色古香的,環境幽靜,小樓周圍的綠化也很好。
這家報社的業務核算內容簡單,主要是報紙的銷售、廣告、培訓等收入及相應支出,還有些人員工資、稿費、印刷費等。報社的財務,人特別好,這麼些年來,每次過來,財務都把需要調整的項目,列成清單發給我們。去年金勇來的時候,也是老規矩。金勇也圖省事,回公司看看明細賬,就按照財務列的清單,進行調整,然後寫報告。
金老師讓陶然帶薑嫽過來,因為薑嫽是新來的,沒啥業務,得分她點活。陶然手上工作比較多,陪著出個外勤就行。這次由薑嫽做這家的底稿,寫這家的報告,業務提成陶然和薑嫽各一半。一上午,導賬套、複印憑證、合同等資料。跟財務聊聊天,說說各自的工作等。
“薑老師,我把調整項目清單發你了。”財務按照往年的習慣,把一套資料發到薑嫽、陶然郵箱。
“他們家,我們做了好多年了,每年就這麼幾個調整項目,你看看賬,然後按照財務給的清單調整就行。這家做起來,快。”陶然小聲跟薑嫽說。
“哦,行。”薑嫽邊複印資料邊回答。
財務每年自己也要做一份明細,這樣才能知道彙算時,需要補多少稅,這些是日常工作,都得心裏有數。下午四點多鐘,該拿的資料都拿好了,陶然、薑嫽就回去了。
第二天,薑嫽開始做底稿,一個科目、一個科目的過篩子。但是看到稿酬這項明細時,發現稿酬進成本並需要調整的金額大於財務給的金額,問題出在哪呢?薑嫽把稿酬梳理了一遍,發現記入成本的稿酬是五十多萬,這些稿酬是沒有發票的,全部納稅調增。而財務給的稿酬數字是應付賬款的貸方金額,四十多萬,中間相差四萬多元。進一步查看,才發現這四萬多,是個稅。
薑嫽心想,原來問題就出在這裏啊。無發票的稿酬納稅調增,代扣的個稅也要納稅調增,財務在應付賬款貸方取數,這個數據缺少個稅金額,而財務記賬的生產成本裏是包括個稅的。如果前些年,一直是這樣的思路,那麼前些年就一直沒調整個稅這個項目。薑嫽做了一張明細表,列出與財務提供數據的差異,發給了陶然。
“不可能啊,我記得以前跟許萍核對過,去年金老師也是這樣做的。”陶然是真的覺得,不存在這個問題。
“你看他們的轉賬憑證,比如這一筆,進成本的稿酬三萬多,但是對應的應付賬款二萬多,中間相差的幾千元,剛好是這一筆,記到應交稅費裏的個稅。”
“還真是哎,我看看前幾年的。”陶然還是有點懵,金勇來之前,一直是她和許萍做的。去年金勇對接客戶,把這家給金勇做了。陶然把去年的底稿、報告翻出來,核對了一下,發現去年就存在這個情況,金老師也沒調整,也是抄財務給的數據。而前年,自己和許萍也沒調整。
“我們都沒調,我怎麼感覺,我以前做的挺細的呢。”陶然笑了笑,薑聊也笑起來。
“那我跟財務說一下,把這一項調整一下。”
“好。”陶然平時的性格,有點大大咧咧的,她總是搜羅好吃的、好玩的,薑嫽吃的小餅幹,是她推薦的;用的文創陶瓷杯,也是她推薦的,兩個人一直很聊的來。
報社財務收到,還要再調整一項個稅後,很痛快的說沒問題。但財務有些擔心,就給金勇打電話“金老師,以前年度我給你們的稿酬調整數據,直接從應付賬款貸方取數,一直沒把個稅加進來。剛才小薑打電話說,個稅計入成本的部分,要調增。但是,以前一直沒調,有什麼問題嗎?”
“哦,稿酬個稅計入成本啦,是要調增。以前沒調,沒問題。”
“真的沒事嗎?”
“沒事、沒事,以前都申報完成了,也沒啥疑點,沒事的。”這在金勇眼裏,算不上什麼大事,這點金額沒啥大礙。
“那好吧”財務掛了電話。
經過這件事情,薑嫽感覺這家公司裏,有些人做事是粗獷型的。底稿也不細致,否則這個問題不會被忽略,是可以被反映出來的。
還有一些企業財務,跟這家報社一樣,習慣用貸方科目的金額。這樣的習慣,淵源是什麼呢,因為不隻一次發現這個情況。填表說明裏寫的很清楚,需要用計入成本費用的金額。原理也不是不清楚,是在利潤總額的基礎上納稅調增、調減,那必然是要首先核對損益類科目的金額,怎麼會養成用負債類科目的習慣呢?這裏雖然涉及實際支付的概念,但這套理論的基礎,主體是利潤基礎上的調整。一但出錯,就會像這家一樣,繞了一個圈子,反倒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通過這個案例,薑嫽發現基礎的重要性。有些時候,從基礎概念,基本原理入手解釋問題,反而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