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後,窮,交通不便,用電水不方便.”一口氣說完好幾個原因,見蘇茵茵點點頭,:“是啊,落後,窮,交通不便,這就是大山,我們去一次縣城,從學校走路到鎮上就要4個多小時,這些學生們的生活用品,從鎮上,一人一車拉到山下,再從山下背到半山腰.”
許光輝的腦海中就出現畫麵,太......認真看著蘇茵茵,:“還有一個問題,為何當初建校選在半山腰,而不是山腳下?”
“你來的時候也看到了嘛,在山腳下全是田地,包括從山腳到半山腰也有一些開發出的田,在我小時候問過跟你一樣的問題,他給我說,不占百姓們的田地,這半山腰這麼大的平地,完全可以修建一座規模不是很大的的小學,另外在這座山後麵,還有數十座大山,也是為了這些大山們住的娃娃能夠早點到校.這座山並不是很高,在後麵數座大山更有高的大山,離鎮上更近一點.”
“明白了,佩服.”許光輝說的是時候,在說的時候伸出大拇指.
“有什麼佩服的,不聊了,我去上課了.”拿起教案走出辦公室,許光輝笑了幾聲,也拿著教案去要上課的教室.
縣教育局,會儀室,眾人都沒有說話,其它鄉村小學好說,但星辰山小學的事不好處理,校長,蘇正明,解放前是一名很有名氣的愛國教授,在國家解放後,放棄國外優良的條件,回國參與建築,並在回國同一年成立星辰山小學,在座的大部分都在小時候被他教過,可以完全是受業恩師.
蘇茵茵,在這八年中,唯一考上北大的女大學生,她也放棄在大城市高收入工作,回到家鄉參與教育事業.
父女倆做出這樣的貢獻,現在上麵一張紅色文件要撤消部分鄉村小學或合並同一個學校,很多民辦,政府辦所在鄉村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師資力量無法集中.
“現在最少的學生有多少?”作為局長,先開口了,這個會不可能就因一所學校而停止開下去.
“隻有14名學生,在清涼村.”負責縣南方向的一名年輕女子說了下.並拿出地圖,指了清涼村這個地方,離最近的鎮就非常遠,地圖上紅色標點是民辦小學,附近也隻有這一所,“原因,我們也調查了,在清涼村,大部分男女南下打工,留下的隻有老人和年隻有幾歲的娃娃,其它超過8歲以上的,都被大人送到鎮小學或帶到自己上班的城市繼續念書.”
“我這邊隻有32名.”中年男人站起來,也拿出自己負責的區域,大紅點標住的,快樂塢,快樂小學.
一一彙報後,四個方向,最少的就是西邊的春波池,9名學生,再就是超過40名小學,局長沉思會:“不超過60名學生的都撤消資格,這些娃娃們就安排在鎮小學,最先他的想法是安排在超過60學生的學校,後頭想了想還是算了,就一步到位直接安排在鎮小學,至於這些撤消的小學老師可以去鎮小學任教,也可以到其它沒有撤消的學校教書.”
見局長這樣安排後,覺得合理,又做了上麵安排的下,又對有的小學一些時間,當這般風吹向各個小學時,有人愁,也有人歡喜.
蘇正明放下桌子上的電話,輕輕歎聲氣,剛才是一個朋友打來的,他是離星辰山不遠的大眾觀小學,大眾觀小學也是這一批撤消中的一所,學生越來越少,根本辦不下去,很多小學都是在堅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