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向南他們準備開啟印尼的教學的時候,劉築路正在國內率領他所帶的幾個研究生奔走於京滬高鐵西渴馬隧道、武廣高鐵大瑤山隧道中。
劉築路他們在武廣高鐵大瑤山隧道,在認真做著隧道內風速測點的布置,劉築路指導他們在隧道內調試儀器,他們要實地觀測、收集高速鐵路隧道氣動效應研究的相關數據。
在學校講課的時候,劉築路總是喜歡把問題掰開揉碎了講解,他對學生說“隨著隧道的增多以及車速的提高,高速列車通過隧道引起的壓力波、空氣阻力、列車風、微氣壓波等氣動效應 ,勢必會對列車運行的安全性、經濟性和旅客乘坐的舒適性、隧道周圍環境等造成不良影響。”
“為什麼呢?我們凡事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劉築路在教室裏掃視了一圈,他上課喜歡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教學。
幾個學生回答說:“因為氣動力對列車本身和列車運行產生作用,同時列車高速運行引起的氣動現象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
“對的,這些問題都是高速鐵路隧道設計中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劉築路和學校的幾個教授一起多次主持或參與了我國高速鐵路隧道氣動效應研究及相關標準製訂,他把問題引到了研究的課題上,“我們交大和鐵道科學研究院鐵道建築研究所成立了聯合課題組,針對高速鐵路隧道氣動效應展開研究,我希望同學們要積極參與進來,把論文寫在祖國鐵道線上。”
題組剛成立時,他們麵臨了許多常人難以理解的困難。一方麵,高速隧道氣動效應試驗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國內外尚無300公裏/小時~350公裏/小時的氣動效應試驗先例。另一方麵,課題組還麵臨著天氣炎熱、路途艱險、測點分散、現場傳感器布設困難、缺乏遠距離數據傳輸措施等一係列難題,真的是時間緊、任務重,從課題開始到完成僅有10個月時間。
為課題麵臨的種種困難,劉築路他們與鐵科院集合校內外專家成立了專家組,並帶領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團隊,為課題製定了切實可行的研究大綱。針對課題組在實際研究工作中,針對測試中存在的問題,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團隊每個成員都在與專家溝通的基礎上努力鑽研,大家常常為了一個問題通宵達旦地討論。劉築路帶著學生們奔走在合武、石太、京廣、京滬等高速鐵路,開展了重大專項試驗250km/h及350km/h速度下隧道氣動效應綜合試驗研究,學生們看到導師劉築路渾身散發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都深受感染,專心致誌的投入到課題研究任務中。
最令大家夥難忘的是在大瑤山隧道,這是武廣高鐵全線最長的一條隧道,也是課題現場試驗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大瑤山隧道全長約10公裏,一個人空手快速穿越隧道就需要兩個小時,何況劉築路和他的學生們還要攜帶大量的傳感器、測試儀器及設備。在大瑤山隧道裏麵沒有手機信號、沒有運輸設備,所有設備儀器都需要劉築路和學生們帶進隧道。
在進入隧道前,劉築路對學生們做了一個簡短的動員,他說:“我們開展的高速鐵路隧道氣動效應測試及評估工作,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我國高速鐵路機車車輛及隧道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推進我國高速鐵路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對京滬、鄭西等高速鐵路的隧道設計以及確定動車組隧道內最高交會速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多次說過,把研究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課題研究寫在祖國鐵道線上,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我們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有打硬仗的準備。每一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具體任務,仔細清點攜帶的設備,確保沒有遺漏。”
為了全麵獲得長大隧道內氣動效應數據及各個參數的傳播規律,劉築路帶著學生們在大瑤山隧道全長範圍內布設30個測試斷麵。在開始傳感器布設前,他們花了3天時間製訂了詳細的計劃。
進入隧道後,劉築路和學生們按照預定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傳感器布置、儀器箱安裝、儀器調試、無線傳輸係統調試、遠程監控設備調試等工作。大家忘記了黑夜、忘記了饑餓、忘記了疲勞。等全部測點布設完畢、全體測試人員離開大瑤山隧道時,才發現大家在隧道裏已經呆了整整12個小時!大家進入隧道的時候天還沒黑,等出隧道的時候天已經亮了。
劉向南和鄭海濤、黃宇、韋景輝每天從住處到學校上課,都是由鐘文車接車送。學生共有八十三人,分成三個班,一班主要學鐵道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二班主要學鐵道信號自動控製專業,三班主要學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鄭海濤他們上課後才發現,其實除開現在的三個專業,他們對鐵道機車、鐵道車輛、鐵道通信信號技術等專業也是很欠缺,無奈這次選派過來的沒有那麼多老師,他們隻好在一些課程講授上適當的補充一些鐵道車輛、鐵道通信信號技術等專業的知識了。
學生上課分上午班和下午班,上課盡可能的錯開,從早上七點到中午十二點為早班,下午十二點五十到下午四點為下午班,因為沒有實訓設備,前期授課主要是講專業基礎的相關理論知識。
劉向南和其他三個老師一樣,上課時也是要穿萬隆工程學院的製服。剛開始,劉向南感覺有點怪怪的,韋景輝還開玩笑說,黃宇皮膚黑點,穿上製服了真分不清是中 國人還是印尼人呢。
這八十三個學生中有印尼人也有華人,主要是印尼學生。這些學生是應該考試選拔才進入到雅萬高鐵專門班的,他們很多人之前都經過了一些中文基礎的培訓學習,在聽讀上有一點基礎。但鄭海濤真正教學的才發現,他們的讀聲很奇怪,無論是印尼學生還是華人學生基本都四聲不分,受印尼語影響有些讀音很難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