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快要暗下來,薑允棠吃了些軟棗,不是很餓,便去後山上撿了兩口袋從樹上掉下來的無患子,剪開去籽,然後抓了一把無患子裹在臟衣服裏,抱著衣服去水庫邊洗了。
冬天的襖子厚,不常洗,洗了也沒得穿,除非臟得特別厲害,一般都是刷一刷衣服外麵,然後就把衣服搭起來吹著。
薑允棠也是這樣。
不是她不愛幹淨,主要是她攏共就三件冬衣,身上穿的這件還薄,洗了沒得換,這天氣,不穿襖子要冷死。
薑允棠搓了搓自己凍得緋紅的手,將裏衣全部洗幹淨。
“允允小姨~你在洗衣服嗎?”
一個看起來臟兮兮的小女孩兒站在不遠處。
薑允棠側頭看去,搜索著記憶,“是大妮兒啊,是呢,我在洗衣服。”
大妮兒是三嬸子的大孫女,今年5歲,紮著兩個小辮,頭發枯黃,臉被凍傷了,黑紅黑紅的。
她身上穿著一件過膝的大襖子,走起路來都別扭,應該是三嬸從別人那裏撿來不要的給她穿的。
“你怎麼一個人在這兒?小朋友不可以一個人來水庫邊,快回家。”
薑允棠催促著。
她不喜歡三嬸子,但小孩子是無辜的,她人在這裏,總要嘴巴嘮叨兩句。
誰知道,大妮兒不僅沒有走開,反而朝她走來,“允允小姨,你餓嗎?我給你拿了紅薯。”
大妮兒從她的大棉襖裏掏出兩個紅薯,不大,可抱在她的兩隻小手上,顯得十分吃力。
薑允棠震驚了一下,“妮兒,我不要,你快拿回去自己烤著吃。”
這年代,自己家裏都吃不飽,哪還有往外送的?
大妮兒眨著眼睛,一臉天真,“奶奶說允允小姨被趕出來了,沒飯吃,會餓死,妮兒給允允小姨帶了,妮兒不想允允小姨死。”
這話聽得薑允棠鼻子一酸。
沒想到,來這裏收到的第一份溫暖和關心,竟然來自一個5歲小孩兒。
這兩個紅薯,八成也是她從家裏偷來給她的。
薑允棠將手甩幹,從她手上接過紅薯,“有了這兩個紅薯,小姨就不會餓死了,會活得棒棒的!謝謝大妮兒!大妮兒要跟我一起回家玩一會兒嗎?”
“要。”大妮兒看她拿過紅薯,頓時喜笑顏開地點頭。
薑允棠將紅薯揣好,拎起洗好的衣服,讓大妮兒牽著她的衣角,一起往家裏走。
回到家,她就先把紅薯烤上,然後把野菜和凍蘑洗了,放上油鹽炒。
炒的野菜比煮的費油,但更香。
大妮兒聞得仔細,一雙眼睛滴溜溜地盯著搪瓷杯裏,“好香呀!”
“那一會兒多吃點。”薑允棠朝她笑道,“明天小姨要進城,你有沒有想要的?我給你帶。”
大妮兒想了想,仰著腦袋,“我想吃棒棒糖可以嗎?”
“可以,我給你帶兩個。”薑允棠朝她笑著比了個耶,大妮兒笑得更開心了。
烤好紅薯,她把大的一個分給大妮兒,又重新做了雙筷子,和大妮兒一起歡快地吃著烤紅薯和炒野菜。
放了重油的野菜味道極好,連薑允棠都比往常多吃了好多,大妮兒也一臉滿足。
等吃完,天色已經黑了,薑允棠把大妮兒送回去,路上叮囑她以後不要亂跑了,不安全。
大妮兒有一句沒一句地回答著。
快到她家時,薑允棠就看見站在門口找人的李蘭,也就是大妮兒的母親。
看見她們,焦急的神情狠狠一鬆,“天殺的,你一個人跑哪兒去了?天都黑了,你不怕被拐子拐走,還要不要命了?”
李蘭對著大妮兒一頓罵。
大妮兒縮著沒開口。
薑允棠連忙道:“嫂子,別生氣,妮兒是來找我玩了,我給她做了點吃的,這才送回來晚了。”
她對李蘭不是很熟悉,沒敢說大妮兒偷了紅薯來給她,不然,若是被三嬸子知道,隻怕薑家都要鬧翻天。
李蘭聽見薑允棠給大妮兒做了吃的,表情變得柔和了許多,嗔罵一句:
“這孩子就是讓人不省心,還跑到你那裏要吃的,家裏沒給吃的嗎?討人嫌!”
說完,她又對薑允棠說,“也就你喜歡慣著她,她才愛黏著你。”
薑允棠笑了笑,說沒事。
李蘭眼睛動了動,將大妮兒趕進去,湊近她身邊問,“妹子,這裏也沒外人,你同嫂說說,你對田家那婚事是怎麼想的?我媽這兩天盡在嘮叨,我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
李蘭是個內向老實的人,平時話不多,以前薑允棠在薑家時,兩人因為性格相似走得也近,經常一起幹活一起閑聊。
薑允棠垂下眸子,“嫂,我不會嫁給田根兒的。或者說,短時間內,我不考慮個人問題。”
她不排斥嫁人,但絕不接受被安排、被貶低的人生。
就算以後要結婚,也要找個知心意、合得來的,而不是隨便是個男的就嫁。
她這麼說,李蘭就懂了。
李蘭歎了口氣,“我明白了,回頭我勸勸我媽。不過——”
她頓了頓,幹黑的臉上扯出一抹笑,“以前我還沒注意,現在通過這件事,倒發現你是個有主意的。”
居然能直接跟家裏決裂,換她她都要嚇死。
薑允棠抬眼,“嫂子,人活著總要為自己拚一把,不然人生有啥意思?環境不能改變,那就靠自己努力,去創造新環境。總有一個地方,總有一個環境,會讓自己滿意。”
李蘭不可思議地看著她,“允棠,我發現你變了。”
說著,她又開始歎氣,“你說得我都激動了。不過我年齡大了,又有兩個娃,現在說什麼都來不及了。”
薑允棠抿起唇角,笑得兩眼彎彎,“想要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晚啊。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嫂子也才三十,年輕著呢!”
從三嬸家回來,薑允棠就點了一堆柴火,等人暖和後,她才熄火上床睡覺。
第二天天還沒亮,她就醒了。薑允棠用一塊布把靈芝包好,裝進背篼,再在上麵鋪上牛膝,然後背上背篼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