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 國周恩來總理代克服重重艱險來到印尼,與亞非國家領導人一道,共同倡導了曆久彌新的萬隆精神。求同存異、和平共處,是萬隆精神的核心,至今仍然是我們正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行為指南,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
鞏固邦交的根本在民眾,增進友誼的基礎在交流。
敢於夢想才有希望,樂於分享才有未來。中 國的支持和援助不附帶任何條件,是真誠無私的。中 國有句古語,叫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中 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說,了解別人叫明智,認識自己才是高明。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很重,需要長期埋頭苦幹。中 國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
中 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曆來崇尚和為貴。倡導講信修睦,以禮待人。絲綢之路,向外國送去的是精美的紡織品、茶葉和瓷器。鄭和七下西洋,沒有占別人一寸土地。中 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 國。
中 國和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兩國友好關係的曆史源遠流長,在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兩國人民共同譜寫了一曲曲交流交融的華彩樂章。正如在中 國家喻戶曉的印度尼西亞民歌《美麗的梭羅河》所描述的那樣:“你的源泉來自梭羅,萬重山送你一路前往,滾滾的波濤流向遠方,一直流入海洋”。中 國和印尼關係發展,如同美麗的梭羅河一樣,越過重重山巒奔流向海,走過了很不平凡的曆程。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 國漢代,兩國人民就克服大海的阻隔,打開了往來的大門。15世紀初,中 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每次都到訪印尼群島,足跡遍及爪哇、蘇門答臘、加裏曼丹等地,留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曆史佳話,許多都傳誦至今。
幾百年來,遙遠浩瀚的大海沒有成為兩國人民交往的阻礙,反而成為連接兩國人民的友好紐帶。滿載著兩國商品和旅客的船隊往來其間,互通有無,傳遞情誼。中 國古典名著《紅樓夢》對來自爪哇的奇珍異寶有著形象描述,而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則陳列了大量中 國古代瓷器,這是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動例證,是對“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真實詮釋。
印尼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發展中大國。“赤道翡翠”正煥發出新的熠熠光彩。中 國和印尼共同建設的泗水-馬都拉大橋,是目前東南亞最長的跨海大橋,今天這座大橋已成為當地的“發展之橋”、“民生之橋”。合作建設的加蒂格迪大壩灌溉麵積達9萬公頃,將給當地民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遠在天邊,近在心田”。中 國人民對印尼懷有美好的情感。印尼的島國風情,多元文化,浪漫情調,令人向往。半個多世紀前,中 國、印尼等一大批亞洲新獨立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宣告了新亞洲的誕生。今天,我們正親眼見證著亞洲的全麵崛起和東方文明的偉大複興,先輩們振興亞洲的夢想正在我們手中成為現實,而中 國與印尼是推動這一劃時代變化的重要力量。相似的曆史遭遇,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共同的曆史使命,把我們緊緊聯係在一起。讓我們攜起手來,加強睦鄰友好,深化全麵合作,共創美好未來。
李天成、劉向南帶領印尼學生來到高鐵項目1號隧道、瓦利尼隧道等重點工程及1號梁場、拌和站等工程建設場地參觀學習。
雅萬高鐵成了當地民眾接觸中 國、了解中 國的一個窗口。在瓦利尼隧道和1號隧道項目現場都設有高鐵展示廳,通過圖片、模型、沙盤等介紹建設情況與中 國高鐵發展現狀。
中鐵雅萬高鐵項目經理部總經理張偉說:“到瓦利尼隧道參觀的人很多,有當地居民、印尼大中小學的學生。”
“通過參觀,印尼人對中 國高鐵的建設質量和工人們認真負責的精神產生了由衷的好感。我們還在工地創辦中 國中鐵雅萬高鐵工地學校,現在已培養了200人,我們的目標是培養2000人。”張偉說。
瓦利尼隧道區段的安全員阿德,就是在了解了瓦利尼隧道的建設情況後,毛遂自薦來到項目工地投身建設。“中 國先進的高鐵技術正是印尼所急需的,我要為高鐵建設盡力。我現在的工作是監管施工安全,我願意一直工作到項目完成!”阿德說。
中印尼雙方團隊鼓足幹勁,密切合作,積極進取,再接再厲,安全、高質、高效推進項目建設。
蘇西洛總統創作的一首歌,名字叫《寧靜》。那是2006年10月,蘇西洛總統來到中 國廣西出席中 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15周年紀念峰會。會議間隙,他在漓江上產生了創作靈感,提筆寫下了一首優美的歌詞:“快樂的日子,在生命中不斷循環,我與夥伴,共同度過那美好時光。”蘇西洛總統在中 國的山水之間觸景生情,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鄉,說明我們兩國人民是心相通、情相近的。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個友好使者,架起了一座座友誼橋梁,打開了一扇扇心靈之窗,我們兩國人民友誼才得以穿過曆史長河、跨越浩瀚大海,曆久彌堅,曆久彌新。
雅萬高鐵項目建設者將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攻堅克難,奮勇拚搏,共同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爭取早日建成通車,造福印尼人民。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到中 國和印尼友好的大潮當中,兩國友好交往事業一定會薪火相傳、興旺發達。
子夜,印尼萬隆蒼穹星光熠熠。劉向南睡不著覺,站在陽台臨窗仰望,看得入神,收目回頭看到隔壁陽台上有個人正貓腰搗鼓著一個望遠鏡。還是李天成先和她打了招呼。兩人因為星星,隔窗交談至黎明將曉。